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核心是什么?怎样对待科学研究与发明?工程教育将会走向何处?工程技术人才如何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这一系列困扰着工科大学生而又必须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在严晓浪教授的一场精彩报告会上得到了解答。
2010年9月28日晚,浙江大学集成电路与基础软件研究院院长严晓浪教授为电气工程学院2010级研究生新生、2007级具备免研资格的本科生、2010年第二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员做了题为“集成电路是信息产业的基石”的主题报告。报告会由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玉芬老师主持。
严晓浪院长1963年至1968年在浙江大学电机系读本科,1978至1981年在浙江大学电机系读研究生。身兼“国家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国家“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重大专项咨询组专家、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主任等职的严晓浪教授在集成电路领域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谦虚的严院长却称这些都为虚名,一句“向我的学弟学妹们作报告”一下子拉近了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报告会在融洽的氛围中展开。
严教授从信息产业的产生讲起,由浅入深,先和大家探讨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提出现在经济增长的要素已经从资本、土地和劳动扩展到了知识和信息。虽然我国已成为信息产业的生产大国,集成电路需求量居世界首位,但是总体上我们还是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缺乏原始创新能力。信息产业的出现对我国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只有不断地创新与前进才能走好信息化这条路。
严教授重点阐述了集成电路是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础这一问题。信息化发展的态势是由原来的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向社会网、物联网、互联网这新三网融合形成的泛在网发展,而泛在网的核心就是集成电路。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在信息领域提出了三个重大专项,即“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和成套工艺”及“下一代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我国要保证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可持续的竞争力就需要考虑哪些方面可能是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利用已经存在的客观规律来辨证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新的服务,从而推动人类进步。严教授讲到,我校和苏州国芯、杭州中天产学研团队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32位C*Core 嵌入式CPU已经研究了9年,大部分科研人员都默默无闻地做着奉献。他总结说,工程技术人员要有历史责任感,决心、恒心、信心是取得成果的三大要素。
报告会的后半部分严院长着重就工程教育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工程教育的目标是技术创新。创新是民族之魂。历史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没有一个国家或民族可以永远居于首列。新的技术革命的孕育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国家如果抓住了机遇,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这“第一生产力”,采取正确的战略,就有可能后来居上。我们要抓住当前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机遇,带着创新的理念和激情,做善于思索,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最终才能站在创新的制高点上。工程不是简单地应用科学,全球知识经济对技术变革的需求、对工程的实践本质提出了挑战,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创新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队伍。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充分营造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社会氛围。
严院长讲到纳米科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是当前迅速发展的四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都潜力巨大。其中任何技术的两两融合、三种会聚或者四者集成,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效能。大学学习的本质是在有造诣、有经验的教授指导下,一批批学子从事学习和创新的过程。我们要把自己培养成善于学问、思辨、说写和有团队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最后,严院长以八字箴言结束了自己的报告,那就是“实事求是,创新创业”。
在一个半小时的报告中,严院长始终精神昂扬,表达浅显易懂还不失幽默,不时引来同学们的阵阵笑声和掌声,他谦虚、严谨、求是的态度也深深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严院长的报告结束了,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还不能结束,如何将自己的研究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还需要每一个同学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希望电气学子都能成为严院长所说的工程技术领军人才,为祖国的腾飞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