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畲族风情,传承畲族文化——记电气学院赴浙江丽水景宁暑期社会实践团之景宁东弄村行

发布日期:2012-07-11来源:电气工程学院发布者:系统管理员访问量:458

7月10日下午,我们小队一行六人顶着炎炎烈日、顺着蜿蜒山路,来到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东弄村进行社会实践。
东弄村作为畲族人民比较集中的聚居地,居民一代代地传承着多项正宗的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我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的主要原因。
我们首先拜访了村里的蓝延兰老师,她是名不见经传的畲族文化传承者,不但传播着畲族的彩带编织,还向大家教学畲族山歌。刚进入她的家时,她正在和她的孙子说笑,感觉就像是进入一户普通家庭一样,普通的装潢,朴素的服装,和蔼的微笑,感觉和她所拥有的知名度“不太般配”。我们向蓝延兰老师说明来意后,她立刻很亲切地招呼我们,然后带我们参观她的工作室。进入她的工作室,我们一下子就被一条条绚丽的彩带和一座座熠熠发光的奖杯、证书所吸引,让我们对畲族文化和畲族人产生了新的敬意。工作室里只有几台半自动的织布机和一卷卷不同颜色的线,蓝延兰老师是如何仅凭手工用单调的线制作出如此精美的彩带?好像是发现了我们的惊讶,她搬来凳子,主动向我们演示彩带的制作过程并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解。工具十分简单,一排整齐的线和一跟竹签即可。看着竹签好像上了导航一样不停地从线里穿进穿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已然呈现在我们面前,引来我们一阵赞叹声。在演示和解制过程中,她还穿插着和我们聊起了畲族彩带文化和自己接触彩带制作的故事。她说自己受祖母影响和受畲语畲歌熏陶,7岁时就对畲族彩带的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的她一面缠着祖母玩,一面吵着要学织畲族彩带,而且一学就着了迷。她在学织彩带中,还把祖母口传的畲歌记在小本子上,通过日积月累,如今已记下了5000多首畲歌词谱,这成了她编织彩带最好的会意文字符号。
畲族人喜欢在劳作时候唱歌,他们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迎亲、以歌治丧,只要有畲族人居住的地方,到处可以听到这种原生态的畲族山歌,而蓝延兰老师也喜欢在她织彩带的时候边织边唱,在演示时也不忘一展歌喉,声音洪亮而欢快,虽然我们没有太理解歌词的意思,但看得出,她在唱畲歌时甜美的笑容,手脚明显灵活起来,可见她边唱歌边织带,已把词谱里那些富有哲理的文字织进了彩带,堪称畲族文化一绝。演示完之后,我们小队的孙舒柳同学还在蓝延兰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着织了一小段,充分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蓝延兰老师告诉我们:没有工作任务的时候自己就会唱着山歌织着彩带度过美好的一天,这已经不仅仅是自己获得收入来源这么简单,更多的是一种快乐,一种对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份必须承担的责任。我们顿时对她肃然起敬,一起鼓掌表达我们的谢意和敬意。之后我们邀请她一起合影,共同留下这美好的回忆。临走前她还很热情地希望我们以后有机会能再来,到时会好好指导我们制作彩带的方法。
从蓝延兰老师的工作室出来,我们接着参观了东弄村几幢独具畲族特色的民居。族的古老民居都是深宅大院,堂屋高大、宽敞,也是装饰的重点,神龛、窗棂都有镂空木雕和浮雕装饰。堂屋依木柱用木板隔间,板壁上露出半圆的木柱,在对应的木柱上贴着红纸浓墨的对联——每逢新婚、祝寿、春节等重大节庆都要贴对联。
  大门、天井是石雕装饰,前有照墙,后有回照墙。大厅、台基、墙体为三合土筑成,两边高出屋面的山墙为空斗砖砌封火墙,即青砖立砌,灰口极小,里面塞满鸡蛋大小的鹅卵石。老人们说:“别小看这鹅卵石,它吸热好,冬天保暖,夏隔暑热。如果盗贼破墙,可用这鹅卵石砸他个头破血流。”
据畲族同胞介绍,近20多年来,他们的民居基本上是砖木、石木结构,用砖墙隔间。通常盖两层,楼上有出廊到平台。厨房多设在墙角,灶台的墙上是灶王、灶婆的神龛,灶台上串联3口小铁锅。两个灶膛可同时烧火,做饭、炒菜两不误。最里面的锅始终装着热水,木板锅盖中间再开一小圆锅盖,既方便取水又保温。灶台高至小腹,方便炊事,烧火的灶眼与灶台间有挡墙,既挡烟灰,又可放置调料。灶台左侧放置切菜板,下面是倒脏水的小池子,将脏水直排到外面,有的还摆着电炊具或液化气灶。一个两平米左右的三角区域规划得紧凑合理,主妇活动自如,有条不紊。在旁边摆着八仙桌和长条凳,吃饭、会客极为方便。
参观完畲族同胞独具特色的民居后,我们对畲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与一些畲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