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指导精神,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生会组成暑期实践小分队,于6月25日赴舟山市电力局开展了为期3天的交流与学习。享有海岛城市、海天佛国和中国海鲜之最的舟山群岛近年来正逐步实现跨越崛起,在三集五大背景下,舟山电网规模也翻了两番,实现了220kV的城市联网;370米输电高塔的成功建立以及海洋输电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舟山电网正逐步向科技创新和海洋经济领域前进。这将为未来高科技电力人才提供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研究平台。
浙江大学作为高端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已成为舟山电力局人才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气学院博士生会此行以学习海岛供电新模式,感受海洋经济新发展,体验智能电网新动态为主要内容,考察海岛供电、海洋输电、新能源发电等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浙江大学创新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于当天下午在舟山市海洋输电技术研究中心隆重举行,出席本次仪式的领导有舟山市电力局局长余兆忠、副局长钟晓波、总工程师宣耀伟,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玉芬,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江道灼。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玉芬和浙江大学杰出校友、舟山市电力局副局长钟晓波分别致辞,指出创新实践基地的成立旨在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双方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多个领域开展高起点、全方位的合作,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上的共赢,推进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接着由江道灼教授作了关于直流输变电和智能电网的讲座,其主要内容是柔性直流配网及其关键技术。江教授指出柔性直流不仅可以解决交流输电损耗大、同步运行稳定以及谐波含量高等问题,而且可以避免传统直流易换相失败和不能对无源系统供电等缺陷。柔性直流配网在供电容量、电能质量提高、减少线损、能量传输效率、供电可靠性、节能降耗、分布式能源储能接入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江道灼教授还就舟山海岛供电情况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为舟山电力局五端直流输电工程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海洋输电新技术和海岛供电新模式的学术交流研讨会于次日上午在海洋输电技术研究中心举行。首先,该中心的工程师介绍了海洋输电的基本现状与技术难点,并与博士生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海洋输电是针对海岛间和海陆之间的电力传输,该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专业开展海洋输电关键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设有设计、施工、运维、综合四个专业技术研究室及实验室,并建立了“海洋输电海上移动实验平台”和“海洋输电技术研究中心嵊泗观测站”,开展海缆工程应用研究、实时监测海缆运行数据、支撑典型海缆工程设计、施工工艺改进、运行方案编制和海缆性能试验等研究。随后博士生们参观了海缆敷设工程以及海缆性能监测区,形象地理解海域工况下的海底电力电缆敷设、深埋、打捞、故障监测、性能测试等环节,对海岛供电全新供电模式有了进一步的把握。
一场别开生面的智能电网、新能源技术学术交流研讨会于当天下午在舟山电力局生产基地举行。修试工区黄健明主任先给博士生们介绍了生产基地的基本情况,之后博士生会主席孔武斌介绍了近年来电气工程学院在学术成果、生源质量、师资队伍、企业合作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接着由我院许加凯、文云峰和俞斌等同学做了关于飞轮储能、风险调度、智能调度自动化的学术报告。报告体现了我院在电网理论和实践运用方面的高度先进性和创新性,受到了舟山电力局员工的好评。电力局代表们也就他们在舟山电网实际运行时出现的问题与我们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积极献言建策,互相学习,实现为我所用为我所长。会后,一场激烈的篮球友谊赛在生产基地体院馆举行。比赛过程中,双方队员积极拼抢,队员之间携手合作。比赛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增进了双方的友谊。
舟山电力局人力资源部于27日上午就“博士人才引进计划”和博士生进行了深入交流。人力资源部主任介绍了舟山城市的总体概况、舟山电力局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厚待遇。同学们也就未来就业中的疑惑与对方进行了诚恳的交流。会议生动活泼,使我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提前搭上了就业直通车,对就业取向和未来发展规划有了更为清晰的思考和判断。
当天下午,博士生会参观了国电下属的岑港风电场,并进行了交流。岑港风电场项目总投资4.29亿元,坐落于舟山市定海区岑港镇,共安装了30台单机容量为1500千瓦的风力发电机组,就装机容量而言,浙江省第二大风电场。浙大校友风电场胡主任详细介绍了岑港风电场的运行情况,该风电场自运行以来,性能稳定,现已实现365天安全稳定运行。同学们就风电运行、设计、元件等方面与对方进行交流讨论,熟悉了解了风电的低电压穿越现象、并网运行等知识。
本次交流活动得到舟山电力局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同时舟山电力局感谢和赞赏了暑期实践团的工作,表示将继续积极推进与我院的交流与合作。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博士生们认真学习,热情交流,加深了同学们对海岛供电新模式和海洋输电新技术的理解,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生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