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学院优秀导学团队风采展播之二】沈建新教授团队:EMD团队那些事儿

发布日期:2013-11-30来源:电气工程学院发布者:系统管理员访问量:217

引子
相传在我国浙江绍兴地区有这样一个风俗:每户人家在诞下婴孩后,会将一坛花雕老酒埋在地底,若是女儿则等到她出嫁那天启封待客,这酒因此被唤作“女儿红”;若是儿子,则期盼他将来饱读诗书,高中状元,所以这酒又叫“状元红”。无论“女儿红”还是“状元红”,埋下的都是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愿望,装载的都是沉甸甸的父爱、母爱。
而在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也有这样一个封存了不少“女儿红”、“状元红”的导学团队,这就是沈建新教授所带领的EMD团队。在沈老师的家里,这样的“女儿红”、“状元红”不仅预备着,而且一坛坛,几乎占据了储藏室的大半空间。这么多陈年老酒是为谁而备?这些深褐色、包装精致的酒坛里又装载着怎样的动人故事?或许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些EMD团队的点滴生活片段里找到答案。
温馨团结的“取经团队”
“EMD”原是英文词组Electric Machines and Drives(电机及其驱动)的缩写,现在嫣然已成为沈建新老师所在科研团队的代名词,它精炼地概括了这支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生活、工作在这里的师生因此都拥有同一个代号:“EMDer”。
“EMD就像一个热闹的大家庭,老师和学生间,师兄弟姐妹间都如亲人般相处,不仅仅在科研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而且如手足般朝夕相处,感情深厚。”一位曾在这里交流、学习、生活过的瑞士留学生安德这样形容这支团队,而这也正是EMD团队的真实写照。
EMD团队成员来自五湖四海,不少来自东北、山西、广西等省份的偏远地区,每年难得回家一趟,杭州也就成为了他们共同的第二故乡,而EMD团队自然成为了大家在杭州的家。
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曾经说过,“唐僧是一个好领导,他知道孙悟空要管紧,所以要会念紧箍咒;猪八戒小毛病多,但不会犯大错,偶尔批评批评就可以;沙僧则需要经常鼓励一番。”
EMD团队目前有博士生5名(其中在职博士生1名),硕士生8名,既有个人能力强同时需要引导的“孙悟空”,有科研时静若处子、活动中动若脱兔的“小龙女”,有安静沉稳、害羞内敛的“东北大男孩”,有虽不那么细心,但事事热心的“二师兄”。作为这支“取经团队”的领队“师傅”,沈建新老师对每名学生的特点都了如指掌。
“因材施教、共享共担、专业执着、精益求精”,这是沈老师经过多年摸索后得出的学生指导和团队建设经验。
在对硕士生的培养方面,团队强调以扩大知识面和锻炼研发能力为主,科研潜力突出的硕士生则鼓励其转博。对于博士生的培养,主要分两个阶段:前期约一年半的时间里,和硕士生培养方式相近;后期主要锻炼自主研究能力,指导其进行学术创新,鼓励有高质量的科研产出;加强博士生的学术交流,为其未来的学术影响力打下基础。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按研究生特点分类进行学业指导,也为EMD团队来回巨大回报:学生方向明确,干劲十足,科研业绩名列本专业前茅。2012年春、夏电气工程学院被授予博士学位的27名博士生发表SCI论文和授权发明专利共计36个,人均1.33个。而EMD团队毕业博士生王灿飞、王利利两人就有14个,占学院当年毕业博士生发表论文和专利总量的38.8%……
爱生如子的“沈老爹”
作为家中主事的长辈,沈建新老师从科研到生活,从学习到个人成长,对学生的关怀指导无微不至。他因此时常被学生们调侃为“沈老爹”。
“沈老爹,您昨晚两点还没睡啊?!这么晚还在改大师兄的文章,真是太辛苦了,以后我们天天短信监督您早点睡觉!”
“哎呀没办法,白天琐碎的事情太多了,不能专心做事,只有夜里工作效率才会高一点。看看你沈老师多辛苦呀,你们可要好好干活哦。”
很难想象这种幽默风趣的对话会出自研究生与导师之间,而这正是团队灵魂人物——沈建新老师的魅力所在。
导师的威严绝不能靠高压式的管理来获得,而应在亦师亦友的良性互动中建立。这是沈老师为人师表多年的文化自觉,他总是想方设法与学生打成一片。
有一年春节,EMD团队的研究生都收到了“沈老爹”发来的祝福短信:“新春佳节将至,题春联一幅,赠EMD全体研究生。上联:科研论文似涌泉涓涓,郝鹏神勇往云冲。下联:事业生活如月光圆圆,康伟健帅往宇翔。横批:缪啊!虽不工整,聊表心意。”
这对联乍一看用字奇特,实则包含了沈老师每一个在校研究生的名字。大家在惊叹沈老师深厚文学功底的同时,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他对整个团队及每个成员的殷切希望和美好祝愿。显然,这种别出心裁的沟通方式赢得了学生的认可,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沈老爹”热爱学生,不仅体现在他能走近学生,时刻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变化和实际需求,还体现在他总是想方设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各种条件。在他眼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至关重要,所以他非常支持学生参加国际会议或学术交流活动。用EMD团队成员的话说,“沈老爹”在这方面特别“舍得砸钱”。
鼓励学生参加社交活动、担任学生干部,支持学生参加各类文体竞赛,也是“沈老爹”认可的“全方位育人”之道。受此影响,EMD团队研究生担任学生干部者之多,参与文体活动者之众在学院兄弟科研团队中遥遥领先。“专业扎实、特长明显”也成为该团队输出人才的显著特点。
EMD团队刚刚毕业的成员王康硕士颇有感触,“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从以前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略知一二,我们每一个人的经历都与EMD这个家密不可分,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的灵魂人物——沈老师的指导与栽培,离不开众兄弟姐妹的关怀与照顾,更离不开这样一种互爱互助的团队精神。”
懂得分享的“徒儿”
交流、分享,是EMD团队对每名成员的文化馈赠。
团队成员虽然平日里也会像唐僧的徒儿们一样嬉笑打闹,可做起科研项目来,一个比一个专业执著、一个比一个精益求精。合力“打怪”,是他们攻克科研壁垒的重要法宝。
若是有新的或常用的好软件,或是科研过程中解决了一些新问题,抑或是团队成员要参加一些答辩或学术会议,无须师傅亲自开口,徒儿们会自发组织Seminar,分享软件、答疑解惑。
Seminar作为一个交流互动平台,至今已成为大家破解科研难题、分享成长体验的重要依托。在这里,交流主题并不限于单纯的学术汇报,大家还可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积极探讨团队建设的方法与途径。这种外延式的Seminar,不仅拓宽了成员的知识面,提高了每一个人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推动了互助交流,增进了同学情谊,提升了团队凝聚力。
每天上午10点钟,是团队例行的茶歇时间。这段时间里,沈老师会贡献出自己的好茶、好咖啡,偶尔还会秀一下“茶道”,如有团队成员出差或外出游玩也会自觉带回各种特产小食。
茶歇时,话题不限,氛围轻松活跃,有时大家会就今天的某个新闻或新鲜事件发表不同的见解,争论也无妨;有时可以肆无忌惮的针对某个师兄开开玩笑,话话家常;有时又津津有味地听沈老师“吹牛”、“侃大山”……
茶歇时间一过,大家就各自回到电脑或实验台前,安静地开始下一阶段的科研。
每周五下午是例会时间,每个团队成员都要简述各自的科研进展,如本周做了些什么,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或计划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等等。当然,这些内容已经完整且具体地反映在了团队每周的weekly report中。
轻松愉快的“取经路”
唐僧师徒取经之路十万八千里,漫漫科研路又何止这些?庆幸的是,在师傅的带领下,“取经路”上欢乐不断,温馨弥漫。
前不久,EMD团队设计了第一款专属文化衫“I Love EMD”。至此EMD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LOGO和二维码。文化衫正面的巨型“爱心”透着暖暖的情谊,将大家的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不论是在教室里上课,还是安静地在实验室里科研,不论是每次组织集体出游或体育锻炼,还是齐聚一堂为成员庆生或践行,大家都会整齐地穿上文化衫,或走在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里,吸引着众人羡慕的目光;或成像在温馨时刻全家福的相框中,永远记录下灿烂的笑容。一种团队归属感和自豪感在每一名EMDer心中油然而生,并逐渐滋长。
当然,师傅也不忘经常强调,想要取得真经,除了要有“降妖除魔”的本领,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协作的意识,更要有强健有力的体魄。
于是,EMD的每周三成为了家庭活动日。这一天,所有人也会穿上EMD文化衫。下午的茶歇过后,羽毛球是必选的健身活动。周中安排一次这样的体育项目,放松身心,排遣压力,对一周的科研状态都有好处。
每年官方的或非官方的毅行,也都少不了EMD团队的身影,连前来交流访问的留学生也积极参与。师傅教育徒儿们,到达终点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享受到达终点的这个过程,不断在过程中寻找美,并提升发现美的能力。
由于工作繁忙,师傅鲜有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但他也开创了特有的锻炼方式。他常说,“快步走一走,健康科研到永久。”
一天紧张而又充实的科研生活结束后,来个漫步西湖如何?这当然不仅为了锻炼身体,消除一整天的压力与疲劳,而是可以单独与师傅一起,品评时事,交流心得。
自从“走步”活动开展以来,除了有不可抗拒因素外,无论工作多忙,几乎从未间断。植物园、杨公堤、杭州花圃、苏堤、学校操场,这些典型的路线不知已被重复了多少遍。
这样的“走步”形式而今已成为团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没有压力的优美环境下倾吐心声,成为了团队成员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
所有这些朝夕相处的欢乐片段日积月累,已逐渐融入EMD的团队文化,住进每位EMDer的心中,伴随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那是暖流,能抵御寒冷;那是明灯,能指明方向;那更是真经,能净化心灵。
正如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郝鹤博士所说,“时间会流逝,但EMD大家庭的情谊,只会像师傅珍藏的那一坛坛老酒,历久弥香。”或许,这也正是每位EMDer共同的感受。(文/缪冬敏 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