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斩获浙江大学学子的最高荣誉——“竺可桢奖学金”,载誉而归的徐碧莹又马不停蹄的飞往加拿大,继续她尚未结束的科研交流。走下奖台,一眼看去她与其他人并无二致,但就是这样一位看似平凡的女孩,内心却蕴含着令人敬佩的强大。
荣誉即是责任
“对我来说,获得竺奖以后,在心态上的变化可能是有了一种责任感。在做某一件事的时候,潜意识的要求自己更认真一些,从心里希望能够配得上这份荣誉。”徐碧莹在接受特稿新闻中心记者的提问时,这样说道。
在采访开始之前,记者同学们纷纷在猜测竺奖获得者会具有怎样的一种气场,以至于见面后应该如何开口才能不失礼仪。而真正当这样一位获得者就坐在身边时,所有的疑云和顾虑自然而然的消散,取而代之的是轻松而愉快的聊天。如此让人望尘莫及的殊荣自然成为了焦点,心存好奇的不只是在座的记者,更有众多后来的学弟学妹。
怎么看待这一殊荣?竺奖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改变?在徐碧莹这里,这些问题的答案来得如此的轻描淡写,但平凡中又闪耀着智慧。周围的同学得知这一喜讯后,祝贺道喜纷至沓来,但自己还是那个自己,并未因此而实现了所谓的飞跃。也许自己从此由幕后走至台前,需要接受大家的关注,曾经尚存纵容自己的可能,现在则更多要考虑自己所代表的荣誉与群体。
竺可桢奖学金是浙江大学最高层次的奖学金,每年的12位本科生获得者都是广大学子 的佼佼者。参与奖项角逐的同学们在学术上的成就不相伯仲,课外的表现各有千秋,这就对参选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徐碧莹以她在本科期间卓越的课业成绩,傲人的数模高奖,突出的青年志愿者工作经历、“五星级志愿者”称号等头衔,历经层层遴选,获得评委会青睐终得问鼎,当之无愧。
面对荣誉,徐碧莹一方面表现得谦虚而淡然,一方面又流露出充分的自信。这种程度的竞争者已经不能简单以获奖与否来简评高下,亦如徐碧莹自己描述的一样,她不觉得自己比其他参选者优秀。关键在于这个奖项本身具有的指导意义,荣誉的指向在于个人身上闪耀的个性与特点,在这一方面,徐碧莹的志愿者服务经历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期间徐碧莹担任过校团委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办公室部长、“美丽中国”教育非营利组织浙大校园主管,频繁投身于公益领域,累计志愿者小时数多达350小时。同时,她对跆拳道竞技有着浓厚的兴趣,技达黑带的她曾代表浙江大学跆拳道协会前往青少年宫出任教练。谈及此,徐碧莹饶有兴趣的描述起小朋友们的学习表现,笑称“以自己的个头也只能对付小朋友”。生活中充满着奔波,但乐趣与汗水相伴,在描述那些看起来繁杂的工作经历时,徐碧莹的脸上一直带着微笑。
校园里多少学生干部在工作与学业之间的平衡上达不到完美,徐碧莹做到了。如今头顶光环的她,迅速地成为了所在环境中的焦点,在回国后的短短一周多时间里,各种经验交流分享会的预约接踵而至。与此同时,国外高校的申请截止日期一步步逼近,怎样在一如既往的忙碌中取得很好的平衡,对她的考验仍然在继续。
学习是方法与勤奋的综合
谈起学习往事,徐碧莹这样说到:“大一的时候,微积分令我十分头痛”。那时她身边的同学都在为微积分或数学分析叫苦不迭。然而,即便可能是“不喜欢,听不懂,但是一本书里面,你不可能都不感兴趣吧,总有那么一两个地方你会觉得能够接受”,于是徐碧莹在“面对难学的课的时候,会抓住自己感兴趣的点然后去学习,这样学习这门课就不会有太大的负担感”。
有些课程被大家称为“噩梦”,部分人通过自己的方法或习惯,成功逃出生天,而更多同学则从此留下了心理阴影。对于一些“久负盛名”的难课,徐碧莹选择了慎重对待并同时报以坚定的信心: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能够战胜所谓的困难。在学习优秀的人面前,大众普遍会认为他们掌握了优越的诀窍,采访到此其实可以发现,徐碧莹的一大诀窍便是信心。
除此以外,脚踏实地的努力必不可少。但这一切到底是怎样练就的呢?是否学霸一定要埋头苦干,上课时时刻刻认真,天天泡自习室不离书?徐碧莹毫不避讳的说:“我上课的时候,也是会玩手机,打打小游戏什么的”,但是与大多数两眼紧盯手机的同学不同,“我会记住老师在讲什么内容,这样就算我分神了,等下回过神来听课,也还是能跟得上”。
实际上在课程最满的大二期间,也是徐碧莹学生工作任务量最繁重的时候。有时要务亟待处理,上课期间手机时不时震动起来,让她难堪其扰。但即便如此,上课耽误的功夫,她也会在当天临近结束的时候尽量补回。尽管时不时的会质疑自己有否必要放弃手头的工作,专注于学习,但不服输的徐碧莹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正是这种当日事当日毕的习惯,合理化解了可能会在一周的节点堆积起来的繁重课业。在其他人背上书包将自己的周末奉献给图书馆时,她能够根据兴趣到处逛逛。
难道说徐碧莹的学习就如此一帆风顺吗?在烦躁情绪袭来时,她坦诚的说自己也无法迫使自己学习。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就必须调节自己,徐碧莹选择看书看电影,或者找朋友聊天,而在她看来,这些活动反而有利于促使学习状态尽早恢复。许多人在陷入烦躁情绪后不懂得冷静处理,反而不知所措,让自己的负面情绪愈来愈盛,陷入恶性循环。可见烦恼之下,要懂得大禹治水之理,变堵为疏。
“要认识自己”
从大一步入大二,专业已定,是时候好好规划自己的未来了。这时候,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的前任部长告诫徐碧莹“要充分认识自己”,大二不能再像大一,初入大学鼓励多尝试多碰壁,广泛积累失败经验,进入大二后就不能再浪费机会成本,需要审视自己,明己之长,晓己之短。
“大学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这句话了吧”,徐碧莹这样感慨道。按照学长的告诫,徐碧莹沉下心来认真思考了自己的优势何在,特点何在,将来应去向何方。曾经刚进大学时,她只是希望自己把大学四年认真念完,然后安心找份工作,但在进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后,她愈发感觉到国内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技术水平明显落后,从而逐渐树立起到海外求学深造的想法。
因为少了盲目性,徐碧莹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准备当中。在课业上合理规避自己的短板,尽力在擅长领域广泛发展。在大二的时候申报SRTP项目,利用“跳一下就能够得着”的项目课题来敦促自己主动学习,积累经验。进入大三后负责一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也因此,徐碧莹肯定了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能力。
回首大学三年多时光,大二的那段日子是最紧张和黑暗的。尽管当时身处重压下难免有难以透气之感,但走过来发现自己对那段时间的充实深感欣慰和庆幸。至少自己一直在朝着目标前进,不曾左右或者犹豫过。
说到对自己的评价,徐碧莹说:“想法简单,只擅长直线思维,因此过得快乐。”在她看来,许多时候大家陷入了选择拖延综合症当中,而真正当自己觉得难以抉择的时候,其实就意味着两个选择的机会成本相差无几,需要做的是尽快确定下来,并着手开始下一步。少了瞻前顾后,徐碧莹规避了大多数人所谓的烦恼,因此并不如别人所说的欠考虑,而是高执行力。
也许自己可以胜任医学
大学接近尾声,载誉而归的徐碧莹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已收获了圆满的大学生活。在看似完美的背后,“竺奖姐”其实也心藏遗憾,其一是自己的专业抉择,其二是对于心心念念的跆拳道协会。
“选专业其实难逃盲目的缺点”,徐碧莹回忆起自己的专业选择心路时,对那时的迷茫和无措记忆犹新。这过程中,她也问过很多学长学姐,“遵从你自己兴趣”的忠告有用却难以操作。培养方案让人不知所谓,无法从中寻求自己的兴趣切合点。但在寻求意见的过程中,徐碧莹的心底一直有一个问号,那就是自己对医学领域的兴趣。
“但是当时觉得从工科大类转到医学会很麻烦”,她的遗憾就在于自己当时没有真正去很好的了解,从而一直让自己的疑问遗留至今,形成了一个难以化解的“心结”。但是徐碧莹还是重新自信的说:“如果我当时选择了医学,我相信自己也能做的很好!”
对于自己一呆就是三年的跆拳道协会,本科几年最大的遗憾就在于自己没能当好心目中的副主席。因为事情太多,难以兼顾,作为协会管理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深深的遗憾与自责中,徐碧莹努力在事后寻找机会予以弥补,但终极是难以挽回失去的时机。
“遗憾关键在于自己的心理预期,如果预期太高,很难达到,那么遗憾就会产生”。徐碧莹对自己的遗憾进行了归纳,将其中一些问题分析为自己的定位不准。所以在说到这里时,徐碧莹不忘嘱咐特稿新闻中心帮忙转达自己对学弟学妹们的忠告,她希望大家能够合理设定目标与规划,不要盲目虚高自己的终点,尽早确定自己的兴趣点,尽早着手尝试。
结语
想法简单一点,就可以过得快乐,生活本来可以做减法,而很多人因为拿不起放不下而造成溢出。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看似让人纠结的问题,到了徐碧莹这里就变得简单而直观,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问题击倒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拖住了自己前进的步伐。
一个多小时很快过去,采访在轻松与快乐的氛围中逐渐走向尾声。临近结束,徐碧莹的电话响起来,是学院团委老师打来的,与她联系下一周电气工程学院优秀学长交流会的事宜。
荣誉与责任并肩,因为自己的努力换来了荣誉,也因此而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与义务,但是光环终会褪去,当关注的目光散去,徐碧莹依然是那个“直线思维”的自己,笃定的努力着,向着更高的地方进发。
(电气工程学院特稿新闻中心李林芝、王睿、杨林、曹帅、叶欣欣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