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接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电气工程学院建院95周年之际,为了用青春行动践行和弘扬浙大人的价值观,电气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来到坐落于浙西山区的建德梅城,寻找浙大西迁所遗留下的那段短暂的历史痕迹。浙大在西迁的过程中,建德梅城作为第一站,并没有停留较长的时间,遗留下来的旧址相对较少。小队成员积极的从图书馆、网络收集这段历史的资料,为实地的寻访做好准备。
初到建德,小队成员在人流量较大的街道两侧对过往市民分发传单以及调查问卷,宣传浙大120年校庆以及“文军长征”的史话,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很少数的市民知晓浙大办学的历史,大多数人表示并不清楚,特别是生活在城中的年轻人,都不清楚浙大在梅城办学的历史。问卷还调查了市民对文物保护的观点,对于梅城如今的文物保护建设,大部分人认为有必要保护,并且政府应当加强历史文物的保护、复原工作。
在寻访办学遗址的过程中,遗憾得知由于浙大西迁到梅城时,教室、宿舍、办公地点均散落在严州古城内,能够遗留下来的部分已经相当有限。在建德林场、孔庙、绍兴会馆等过去浙大曾经用作办学地点的地方,都已经经过了改造或者原址重建,已无处寻觅留下的痕迹。孔庙在解放战争中便被改造成为医院,只在草坪上留下了几块石碑。而过去竺可桢校长曾经居住的孙家大院,则被视作重点文物保护对象而得以保留,至今仍有居民居住其中。
团队成员也有幸找到了梅城古城保护建设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询问关于浙大西迁办学的文物为什么几乎没有保留。他介绍到,梅城作为一座千年古镇,过去是有很多历史文物的,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梅城的大部分文物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损坏,已经不可修复,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政府将精力主要放在了经济建设上,对文物保护方面没有足够重视,余下的文物在风吹日晒中渐渐老化,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 | ![]() |
![]() | ![]() |
经过实地的寻访,成员们遗憾地看见,浙大过去西迁的旧址已经难以寻觅。其实不仅是浙大西迁的旧址,梅城作为历史悠久的一座小城,文物古迹的留存与保护情况也不容乐观。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为了保护严州文化,对梅城的文化古迹的保护、重建工作也在逐渐展开。从参观的严州古城墙可以看出,当地政府正在努力还原古城墙原有的风貌,并赋予古城墙新的用途。
实践最后,团队成员在对梅城重建工作表示肯定的同时,也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古城保护建设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很有信心地告诉我们,梅城会将古城的保护和重建作为工作的重点进行开展,在不久的将来便可以看到一个崭新的梅城。经过这次社会实践,实践队成员纷纷表示认识到对文物的保护刻不容缓,保护文物,从身边做起。浙大玉泉西溪华家池等老校区历史悠久,其中不少教学楼本身就是值得保护的文物。校方维护文物,学生爱护文物,共同卫护属于浙大的文物,是浙大师生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