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时代国风,担社会重任——记电力系统所博士生党支部微党课与支部大会

发布日期:2016-11-24来源:电气工程学院发布者:系统管理员访问量:367

   一些早已记忆模糊的简单故事,却承载着最质朴的道理,在主讲嘉宾王婉璐同学的娓娓道来,党支部的同学们得以再次重温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精华。“感谢王同学,如果不是你,‘曾子杀猪’这故事我还真的想不起来是啥意思,这些故事看起来粗浅,但其中的道理和为人品质,一个人能够从一而终的坚持一生,太难了。”在党课间隙,支部成员马骏超同学这样感慨道。

这些为人处世的简单道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王婉璐同学看来,核心主义价值观24字,可以细分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三个层面,党和政府主抓国家层面,党员与广大群众积极建设个人层面,两者结合推动社会层面的和谐推进,而为人处世仅仅是其中的个人层面。前任支部书记刘高任同学对此颇为赞同:“王同学这样的诠释,相比于简单的12个词语,又或者如我在黄龙体育中心街头看见的大幅标语,都更加生动,更贴切于我们自身。”

一片鲜为人知的偏僻国土上,我们并不知道的山区里,活跃着我们的昔日同窗,同样风华正茂的青年同侪,他们就是研究生支教团,主讲嘉宾叶新同学就是支教团的普通一员。他在过去的一年中,为与多数同龄人大相径庭的梦想奔走努力。他深情回忆起自己的支教经历,恳切讲述自己的思想认识变化:从期望进入电力局中安然一生,到希望将来响应国家和社会的号召去往最需要的地方。叶新以自己作为鲜活的实例,诠释了一名普通党员如何将个人层面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并呼吁在座的各位同学能够胸怀天下、兼济苍生,而不要成为一些学者口中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你觉得这样的支教真正能帮到他们吗?”“你觉得你支教最有意义的是什么?”“如果那些小孩子学成之后却不再回去,那凉山的未来怎么办?”面对这些现实甚至有些尖锐的提问,叶新都一一作出了解答。诚然,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有限绝不等同于虚无,叶新回到浙大后一直争取机会向身边的人散播凉山的故事,就是希望能够换取更多的社会关注,为凉山、为更多同样贫穷的边远山区争取更多的惠利。

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叶新同学这样的高度,但同是党员、同是被视为他日社会栋梁的浙大研究生,我们也应将社会责任牢记在心,坚持弘扬时代国风,以身作则,将国运和自身发展结合,做出一名党员应有的表率。

在微党课结束后,电力系统博士生党支部还举行了关于接受徐雨哲同学转正申请的支部大会。在听罢徐同学诚挚的自我评价与转正申请后,两位联系人周煜智和刘高任都对他在预备期期间的工作、学习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根据支部无记名投票结果,支部决定同意徐雨哲同学的转正申请。

图、文/李林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