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1日晚,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18年先锋学子全员培训第一场报告会在玉泉校区教七报告厅成功举行。报告会邀请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召峰副教授主讲。刘召峰老师针对在会前同学们反馈的问题和困惑,针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演变,对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树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做了详细解读。
刘老师首先解释了什么是资本和什么是资本主义。他结合“男人和丈夫”的例子生动阐述了生产资料和资本的关系,指出资本的本质是一种关系,进行社会生产必须的要素的是生产资料而不是资本。刘老师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不同表现形式。封建社会中地主通过地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等形式剥削农民,这种剥削是显而易见的;而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剩余价值进行剥削的方式则不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剥削不存在。
![]() | ![]() |
接着,刘老师通过乐队的例子解释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一个乐器归指挥所有的乐队和一个乐器归所有表演者所有,而指挥是乐队的一员的乐队,两个乐队的“战斗力”自然不同,表演者的积极性也不一样。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所表现出的优越性。
当谈到共产主义能否实现时,刘老师谈到了一个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农民,听到皇帝已经不存在、天下已经共和时,发出了“没有皇帝怎么活”的声音,指出正是因为这个老农祖祖辈辈生活在有皇帝存在的社会中因而不敢相信皇帝不复存在的事实;这可以与当下生活在存在贫富差距社会中的我们作对比,当贫富差距被消灭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的后人也会哀叹我们。所以我们应当树立信念并为更加合理更加美好的社会制度不懈努力。
刘老师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之间的固有矛盾。而这种固有的矛盾又会导致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单位内部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交织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刘老师还回答并解释了“世界上还有没有无产阶级”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里的“产”是指生产资料而不是生活资料。生活资料是每个人生存所必须的,而生产资料则并非是所有人都占有的。
刘老师谈到,劳动时间的不断缩短对于社会主义的实现有重要意义。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英国的童工每天要工作十到十二个小时,每周工作六到七天;而社会发展至今,大多数人每天只需工作八小时,每周工作五天:这样的变化趋势表现了劳动时间的缩短,而且在未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劳动时间会进一步缩短。但如今还存在着阻碍这一趋势的因素。首先,存在一部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没有参加劳动;其次,存在一部分人从事的“劳动”并未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如从事“炒股”的人;第三,劳动创造出的商品很多被闲置而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常年停在停车场里的汽车。如果消除了这些因素,人们的劳动时间进一步缩短,则会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事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 ![]() |
刘老师指出,消灭阶级不是通过掌握政权去压迫原来的剥削阶级,而是消灭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他以出身大地主家庭的“农民运动大王”彭湃通过烧毁地契的方式而使自己变为无产阶级的例子解释了如何实现剥削阶级的消灭。这给在场的同志们很大启发。
在谈及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时,刘老师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自己是如何从学生时代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并指出这个过程对于自身道德水平提升也是大有裨益的。报告会现场表现热烈,刘老师的报告不时被不断响起的掌声打断。报告结束后,在场同学积极踊跃提问,现场氛围十分活跃。
从刘召峰老师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风范,也看到了当代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师风范,更看到了信仰坚定的战士风范。相信在以刘召峰老师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榜样影响下,同学们将更进一步坚定信仰,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社会不懈努力。
(文/崔文康 图/吴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