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弃风限电”调研团赴酒泉市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及玉门熔盐光热基地调研

发布日期:2019-08-05来源:电气工程学院发布者:系统管理员访问量:746

为深入了解“弃风、弃光”现状,积极探索新能源发展新道路,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赴甘肃省酒泉市“关注弃风限电,共促能源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31日下午前往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及玉门鑫能50MW塔式熔盐光热示范项目进行了参观调研。

世界风口”玉门作为国家二类风资源区,被选为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启动地和主战场。同时它也是国家一类太阳能资源区,是建设太阳能光热、光伏发电的理想区域。全市共规划风电场9处,总装机容量1032万千瓦;规划光电场4处,总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是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但随着当地新能源行业的飞速发展,由于电力消纳能力不足,新能源实际发电量常常受限。

依照“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战略部署,以打造全国一流的新能源示范基地为目标,近年来玉门市不断加大新能源产业的开发建设力度,开启了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建设热潮;不断发展壮大的酒泉风电基地也成为了甘肃省乃至全国的重要新能源发电产业园区。

图一.jpg

7月31日下午,实践团成员在张思阳老师和玉门市发展和改革局范志超研究员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玉门市的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车门开启,阵阵东风呼啸着冲来;目之所及,无垠的戈壁在阳光下射出刺眼的金光,一座座70余米高的风电机组巍然鼎立,阴影笼罩,光伏电板俨然排成长列。当“世界风口”真实地呈现眼前,带给同学们的是真实的震撼。实践团成员林隆中不由感叹道:“真是久闻不如一见!”

烈日如火,狂风呼啸,范研究员的讲解夹杂着呜咽低沉的风声传来。范研究员表示,在2016年前后,由于新能源电源大量装机,而电力消纳能力跟不上发电能力,甘肃省尤其是玉门市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弃风限电”现象。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通过当地相关部门、发电企业等多方努力,玉门市的“弃风弃光”问题得到了较大改善,新能源电力上网率从当初的约50%提升到了目前的85%左右。同时,对于甘肃省在今年内将弃风弃光率降到10%以下,范研究员持着十分乐观的态度。

那么,这几年来当地具体是如何改善“弃风弃光”问题呢?好奇的实践团成员与范研究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范研究员指出,解决“弃风弃光”问题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增强本地的电力消纳能力,二是将富余的电力外送出去。

增加本地电力消纳,一方面是要促进电能替换,例如使用电锅炉供暖替代燃煤供暖,从而提高电能的使用率;另一方面是通过开放电力市场中的售电和输配电环节,让新能源发电企业拥有更多的途径将发出的电力交易出去。例如,发电企业与大型高耗能企业进行直购电交易;又如建设增量配电网,实现工业建设和电力建设的配套,以低廉的电价招引企业,带动电力消纳和经济发展。同时,实践团成员注意到了风电场上连绵不绝的输电线路,它们承担着电力外送的任务。通过范研究员,实践团成员了解到,16年以来我国长距离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迅速,目前已建成的特高压输电线路,经由甘肃的就有 800kV的哈郑线和酒湖线,以及领先世界的昌吉到古泉 1100KV输电线路。一张张四通八达的电力网络,大大地减轻了当地电力消纳的压力,释放了新能源发电企业的发电潜力。

图三.jpg

另外,对于实践团成员比较关注的配额制以及“绿证”制度,范研究员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虽然现在“绿证”市场较为惨淡,但作为一个刚推出的制度,这种现象实属正常。“绿证”制度的优势在于,它能够让各类企业最大程度地参与解决新能源发展问题,而不仅仅是靠新能源企业的单方努力。配额制是今年五月才出台的一项全新的制度,相关政策的落实还需要时间。他相信“绿证”制度和配额制的相互配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弃电问题、推进新能源行业的发展。

“在国家想办法解决‘弃风弃光’问题的同时,企业也在不断地贡献自己的智慧方案。”范研究员向实践团成员展示他身后的风光互补发电园区时说道。不少实践团成员是第一次听闻风光互补发电,大家对此都表现出了十足的好奇。风光互补是一种将光伏发电与风力发电相结合的新型发电模式。太阳能资源缺乏的夜晚和雨天正是风力资源富裕的时候,此时可用风力发电上网;同样,风力资源缺乏的白日也正是太阳能资源丰富之时,此时光伏发电就成为了主力。在这种两两配合的模式下,有效改善了单一发电方式峰谷明显、发电不稳定的问题,从而为发电场带来更大的盈利空间。

除风光互补外,光热发电也是近年来新兴的能够有效提高可再生资源利用率的发电技术。据悉,因熔盐储能时间可达9至12小时,光热发电理论上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发电,这意味着光热发电具备接替火电担当调峰大任的潜质,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下午四时许,实践队跟随范研究员来到了玉门鑫能50MW塔式熔盐光热示范项目基地。在一望无际的荒凉戈壁上,几座70米高的铁塔遥遥矗立,每座塔都被2603块定日镜众星拱月般地围绕着。铁塔上方是一面直径约为70米的巨大半球形反射面,下方为盛有熔盐的吸热储热器。实践团成员狄志鹏感叹道:“这个‘行星发动机’好有科技感!”

图二.jpg

经基地工作人员张先生的介绍,成员了解到该项目为国家首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运用的是二次反射塔式光热发电技术,即用大量定日镜先将太阳光反射至高塔上的球面镜,再由球面镜将光线二次反射到吸热储热器中加热熔盐。这项技术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是首次实践,缺乏相关经验借鉴,只能边建设边摸索。“成功近在眼前了,我们预计在今年年底实现三个模块的并网运行,如果成功的话,对于后续模块的建设我们也就有了相关的数据和经验,相对而言会容易很多。”张先生笑着说,“顺利的话,2020年底全部十五个模块的建设就可以完成了!”

图四.jpg

在本次参观学习中,实践团成员近距离接触了风光发电行业,深入了解了当地新能源发展现状。当地相关部门积极建设跨省输电线路、大力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同时相关企业努力探索风光互补、光热发电等发电新模式,这些都极大地改善了弃风弃光问题,为新能源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方法、新动力。新能源发电作为可持续性发展的不二选择,前景一片光明!

(文/林隆中、褚韵洁、李佩凌,图/阮昊、何念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