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徽载情聚德清 茶话会上暖意浓
2025年4月8日至10日,浙江大学电机专业81级38名校友齐聚德清莫干山佳怡颐珀金陵酒店,开启跨越四十载的青春之约。由杜锦才、陈军等在杭校友设计的专属会徽跃动于军绿色马甲胸前——校徽环绕“毕业40周年同学会”与“莫干山2025.04”字样,成为流动的时光印记。
8日报到当晚,在酒店会议室举行的茶话会上,两大惊喜引爆泪点:同学聚会屡获助,水晶牌匾谢同窗:茶话会一开始,当“电机缘 同学情”水晶纪念牌突现会场,并郑重赠予全程资助聚会的冯建屏同学,全场响起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冯建屏同学哽咽道:“这份同学情,弥足珍贵!”
本次同学会是去年4月10日因朱敏同学回国,部分同学在杭州茶聚时获大家口头提议的。4月19日,汪礼伟同学就联系了在杭的杜锦才同学,转达冯建屏同学主动热情的邀请——希望毕业40周年的同学会安排去其老家德清莫干山由他自己投资的酒店举办,并由他负责同学会期间的吃住行所有开销。这时,离开10月底组建“同学会服务小组”足有半年时间。
早在十年前的毕业30周年同学会,冯建屏同学就热心资助10万元,一下子解决了同学会经费筹措的问题,让同学们感动无比。
带病赴约显赤诚,瓷瓶诗茶醉江南:茶话会行至半途,一段插令全场动容——校友李国平夫妻俩推着装满礼盒的行李车满头大汗闯入会场,全场惊呼:“老李怎么来了?”。原来,李国平校友为参加同学会,刻意提前几天于4月2日安排了手术。不料7日晚高烧至39度,好在8日下午高烧初退,就让妻子驱车疾驰百里从上海赶来。
更出乎同学们意料的是,李国平校友还在冯建屏同学的感召下,悄悄为本次同学会专门定制了瓶装龙井礼茶。瓷瓶上由李国平校友创作的《忆杭州》墨迹流淌:“昨晚美景似沪上,对岸灯火若外滩;入夜白堤烟波起,湖水悄然漫孤山;无边风儿无量月,千年度得几人还”——诗韵裹着茶香,漫过四十载西湖烟雨。
电火鎏金忆韶华 荣光时刻念师恩
9日上午9:30许,当校友们乘坐大巴车抵达玉泉校区时,正门草坪上红底黄字的巨幅“热烈欢迎校友重返母校”与教二门庭彩底蓝字的“母院盼归”横幅交相辉映,春风中尽显母校的殷殷深情。
上午10时,在玉泉校区教四-112室,班长吴敏一声“同学们,班会现在开始!”,随即拉开了班会的序幕:
学院发展启新章:首先,由电机系党支部书记卢琴芬教授代表学院致欢迎词,接着以“学院发展情况简介”为题,从专业调整、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到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等多维度介绍学院及专业发展情况。特别是近几年来的科研成果方面,从神舟飞船供电系统到深海电机技术,卢教授细数学院参与国家重大工程的突破,并自豪地宣称:“我们的电气工程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获A类好评”。
荣誉证书载峥嵘:卢琴芬书记与班主任韩介梅、辅导员裘愉昌共同为参会校友颁发校友总会签发的“毕业40周年荣誉证书”,银发与红本相映,传承之炬悄然传递。
西湖种草成经典:班主任韩介梅的发言掀起温情浪潮。她重提1981年秋带领新生西湖边植草的往事,当那句“张老师姓张”的经典介绍重现时,满场欢笑与泪光交织。
妙语连珠燃全场:辅导员裘愉昌以《四十年电火鎏金,共赴一场时光的求是之约》【注:这里加上文章链接】为题,将人生喻为既有“变压器般的厚重积淀“,又有”二极管般的纯粹初心“,更在时代的电网中,始终保持着“同步发电机般的频率共振”。专业妙喻引发现场雷鸣掌声,发言稿瞬间刷屏师生朋友圈。
感念牌匾亮满堂:当印有“别后四十载,师恩驻心台;青衿志远行,绛帐春长在。”诗句的感念匾额送至恩师手中,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校友代表抒情怀:最后,校友代表冯建屏、陆培庆、刘先义依次登台,以“电机人的家国情怀”为主线,分享从青葱学子到行业栋梁的心路历程。
校园重走求学路,班树红枫证岁月
会后,校友们开启时光巡礼:
舌尖重尝当年味:12:30,在玉泉校区第一食堂内,大块红烧肉与酱爆茄子的香气裹挟着青春记忆,不锈钢餐盘碰撞声恍如昨日。
红枫碑前话沧桑:教二南侧小公园里,2015年栽种的红枫已亭亭如盖,校友们轻抚“电机缘 同学情”石碑,笑谈当年挥锹培土的青葱岁月。
伟人像前定个格:毛主席塑像前,身着军绿马甲的队列整齐划一,快门声中,四十年光阴凝成笑颜。
紫金校区续前缘:15时许,紫金港校区南大门前的余杭塘河畔,上演温情一幕——班主任张昆雄老师特意守候于此,师生们在现代化校门前相拥合影。
随后,大巴车驶进校区缓缓绕行,校友杜锦才如数家珍般讲解:南华园古色古香;启真湖碧波荡漾;月牙楼前的樱花大道美如画卷......
茶和天下传文脉 八闽风雅润求是
返校前夕,一场跨界文化盛宴已悄然铺陈。在电气工程学院工会的盛情邀请下,4月8日下午,在同班同学杜锦才、朱敏的陪同下,福建校友刘先义在玉泉校区第二教学楼313会议室,为电气、化工、能源学院教师奉上《茶和天下 品茗福建》讲座。从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到闽茶制作的非遗技艺,他将工程师的严谨与茶人的风雅交融,更以“茶如人生,沉浮皆成境界”诠释专业精神,为这场科技与人文的对话写下生动注脚。
四十年风雨兼程,归来笑问少年心。从莫干山的星夜畅叙到玉泉校区的班树红枫,从紫金港的科技新篇到瓷瓶上的水墨江南,电机81级校友以赤子之心丈量时光,用“求是创新”之笔续写传奇。那枚凝结着岁月密码的会徽,终将成为浙大精神代代相传的见证——缘起青衿志,情铸电机魂!而那首流淌在瓷瓶上的诗,恰似这场相聚的注脚——千年度得几人还,幸有电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