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兴邦”川蜀行!在电力前沿和风洞轰鸣中读懂使命!

发布日期:2025-07-26来源:电气工程学院发布者:张思阳访问量:11

为进一步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实效,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主动赴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建功立业,2025722-25日,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能兴邦”社会实践团在学院党委副书记于淼老师、学院电机工程学系教授杨欢老师的带领下,赴四川成都、绵阳、南充、西昌四个城市开展实践调研。

22日上午,实践团首站来到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在调度中心值班室,团队成员通过实时监控大屏观摩四川省发电结构、跨省输电调度及水电消纳动态。调控中心副主任周剑及值班人员详细介绍了四川电网“水主火辅”的能源结构特征与新能源波动性消纳的调度策略。

在座谈会上,周剑副主任向实践团系统性阐释了机构主要职能。随后,调控中心副总工袁贵川、四川调度处值长廖斌杰、西南调度处值长曹清山等介绍了单位招聘要求和岗位工作内容,并关联分析了三江流域水电开发、藏粤直流工程等跨省输电案例的技术协同需求。

团队师生与调控中心领导专家合影留念

下午,实践团转赴国网四川电科院学习交流。团队成员首先参观“以奋斗者为本”文化墙,深入了解工程技术专家们为电力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接着,队伍参观了中小型变速抽水蓄能运行控制及多能互补技术验证国网公司实验室和输变电设备地震及地质灾害运行与检测技术国网公司实验室。

在交流会上,电科院副院长唐勇向老师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电科院党委组织部主任高媛介绍了电科院基本情况。学院党委副书记于淼老师向电科院领导和专家介绍了“电能兴邦”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感谢电科院的热情招待,期望未来能加强浙江大学与电科院等优秀电力企业的合作交流。接着,电科院各中心专家代表向师生们集中介绍了各个中心的工作内容,同学们也借此机会介绍了个人情况和研究方向。

团队师生与电科院领导专家合影留念

23日,实践团来到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进行参观学习。团队成员首先参观了承载着历史印记的实验基地旧址和文化墙,通过真实的场所和图文资料,切身感受了早期科研工作者在资源匮乏、环境艰苦的条件下,以非凡的毅力投身国家建设的峥嵘岁月。接着,同学们参观了风洞实验中心,科研人员向同学们介绍了实验中心的实验流程和工作原理。

 

 


最后,师生们来到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厅,沉浸式感受了“爱国、奉献、求实、创新”的科学家精神,大家再次被其深厚的家国情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开拓的奉献精神所深深震撼。

实践前两日,参观交流活动行程紧凑,内容丰富,师生们对四川电网和重点领域科研单位的实际运行管理、前沿科研方向以及面临的机遇挑战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有效促进了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老一辈科学家扎根科研、矢志报国的奋斗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实践团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他们为榜样,聚焦电力能源领域,精进学业,练就过硬本领,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重大需求,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力量。

 

成员心得:

罗梁骁:通过参观四川省调和四川电科院,我领略了四川省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上的卓越成就,深刻理解到了电力科技是如何一步步改变我们的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此次参观,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见识,更激发了我对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热情。未来,我将继续关注电力科技的最新动态,努力学习相关知识,为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繁荣进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方清:在参观四川省电力公司调度控制中心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四川在“西电东送”国家战略中的关键枢纽作用,并直观感受到四川电网在特高压交直流混联、水电外送及新能源高效消纳上的跨越式发展。这更坚定了我投身电网事业的决心——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贡献专业力量。

彭佳淇:作为实践团的一员,走进四川省电科院让我深刻感受到“西电东送”枢纽守护者的责任与担当。四川作为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和特高压电网核心区域,其电力保障至关重要。科研人员克服各类的严峻挑战,构建起覆盖灾害预防、应急响应、快速恢复的全链条防御体系。这次参观让我真切体会到,正是这些看不见的科技防线,在默默守护着每度电的安全旅程。

骆源:走进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在艰苦条件下奋斗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那些简朴的设备和泛黄的资料,无声诉说着他们用青春铸就的辉煌。此行让我明白,真正的科研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家国情怀。在当今时代,我们更应传承这种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用实干担当使命。先辈的风骨,永远值得我们追随。

雷盛武:钱学森、郭永怀等前辈,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劈开混沌,以无私奉献的赤诚熔铸山河,在川北深谷点燃共和国的第一道气动曙光。这份敢为,是无惧风刀霜剑、誓让山河听令的冲锋;这份无私,是甘将韶华沉潜于无声处、却把光芒献给万家的胸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们的精神如长风浩荡,提醒后来者:凡国家所需,吾辈必以敢为之勇、无私之心,接力奔赴。

牛晨耕:参观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我内心无比震撼。上世纪60年代,先辈们在此默默奉献,为国防事业挥洒汗水。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气动人荣誉的重量与奉献的意义,也激励着我在自己的道路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