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报效祖国——记戚发轫院士“中国航天与航天精神”专题报告会

发布日期:2020-10-22来源:电气工程学院发布者:周星访问量:1459

20201020日晚7点,著名空间技术专家、“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专题报告会在邵逸夫科技馆117举行。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邬小撑、求是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邱利民、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汤海旸、航空航天学院党委副书记戴志潜、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沈建新、党委副书记陈敏及团委相关老师出席本次报告会,会议由沈建新主持。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党员代表和2020级研究生新生参与本次报告会。此外,求是学院2020级本科生也在线上同步观看本次报告会的直播。



沈建新向现场同学介绍戚发轫院士在航天领域的卓越成就和突出贡献,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正式开始。


戚院士从今年我国航天领域的四件突破谈起,解释了世界各国争相发展航天事业的原因。他指出,天是领土、领海、领空之外的国家第四疆域,是国家主权的延伸。虽然目前的国际法规定太空资源是全人类所共用的,但是越早进入太空的国家,就会在太空主权上拥有越重的话语权和优先权。天上有三类资源:轨道资源、环境资源和物质资源,这些资源在如今地球资源日渐枯竭的背景下,可以为人类的工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戚院士回顾了我国航空事业自初创时期筚路蓝缕到如今小有成就的60年历程,提出了三个重要的时间点:19704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20031015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完成;20071024日,我国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戚院士语重心长地说:“现在的中国只是航天大国,不是航天强国”。对于我国该如何进一步发展航天事业,戚院士的答案是中国必须增强三种能力——进入太空、利用太空和捍卫太空的能力。

在戚发轫院士看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的全力支持和航天人的不懈努力。这个努力来源于以“自力更生”为核心的航天精神、以“热爱祖国”为核心的“两弹一星”精神和以“特别和担当”为核心的载人航天精神。

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发过程中,一项关键技术就是高精度原子钟。当时世界上仅有美国等少数国家拥有这项技术,且这些国家对中国执行严密的技术封锁政策。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科研工作者戮力同心,攻坚克难,最终研制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原子钟。“什么是自力更生,就是被别人逼到绝路,只能靠自己”,戚院士说道。

在谈到“热爱祖国”时,戚院士强调,合格的科研工作者首先应当是爱国者。热爱祖国并非可望不可及。对父母的爱,对岗位的爱,对团队的爱,这些爱汇聚在一起,就升华为对祖国的热爱。

这位一生把热爱奉献给航天事业的白发老人,在几次国家有特殊需要的时候,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当国家有特别需要时,我们就要挑起重担。我希望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航天人都要有这种特别的精神。”

最后,戚发轫院士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天命,我们这代人的天命是让中国从无到有,你们这代人的天命是让中国从大到强”,并引用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嫦娥四号研制人员的讲话,勉励现场师生:“伟大的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随即,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整场报告中,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不看讲稿,没有休息,饱含深情地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感人至深的精彩报告。师生们无不为之动容,备受鼓舞。提问环节中,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希望把握这一难得的机会,和戚院士亲切交流。报告会最后,全体成员合影留念。



嘉宾简介: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空间技术专家,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1967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工作,同时担任过多个卫星和飞船的总设计师职务。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名誉院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次,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获200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被评为航空航天部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2020年荣获全国“最美教师”称号。